印度空军近期动作频频,引进“阵风”后,又计划引进苏-57,摆出一副要彻底碾压巴基斯坦空军的架势。然而,巴基斯坦只淡淡回复了一句:有歼-35E根本就不怕!
澎湃新闻消息称,在砸下250亿美元订购了114架“阵风”后,印度又传出与俄罗斯紧密磋商,计划引进140架苏-57隐身战机。
该计划分两阶段:先直接采购40架整机,再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(HAL)本土化生产100架,用于装备5个中队,彻底升级作战能力。
这一连串举措,明显是针对“5·7印巴空战”行动中暴露的短板——尽管“阵风”展现了多用途能力,但印度发现其缺乏超视距空战和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。
而苏-57的巨大内部弹仓能搭载射程300公里的R-37M空空导弹和“布拉莫斯”巡航导弹,恰好满足了印军“进攻优先”的战略需求。
为何印度执着于“进攻型空军”?
印度军方一贯信奉“进攻是最好的防御”。
由于国内基建落后,铁路公路运力有限,印度国防部认为,面对巴基斯坦在边境部署的15-20万兵力,本国薄弱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大规模地面进攻,空军成了最有效的“矛头”。
按照规划,印度将组建42个战机中队,但现有仅31个,且老旧的米格-21、幻影-2000急需替换。
若114架“阵风”、140架苏-57和83架国产LCA“光辉”战机如期到位,印度将形成以“四代半+五代机”为核心的新一代空中力量。
但问题在于,这种“堆数量”的思路能否真正转化为战斗力?
面对印度的军备狂潮,巴基斯坦的压力陡增。
由于美国限制F-16参与对印作战,巴空军主力仅剩20架歼-10CE和百余架“枭龙”战机。若直接对抗“阵风”和苏-57,技术代差显而易见。
“光辉”
不过,虽然压力增大了,但巴基斯坦政府根本不慌。
据外媒报道,巴方计划追加20架歼-10和40架歼-35A隐身战机,形成“40架歼-10+40架歼-35E”的精干阵容。
尽管数量处于劣势,但巴空军依托的是一套完整的中式作战体系:卫星导航、预警侦察、数据链和电子战网络,这些恰是印度缺乏的“软实力”。
巴基斯坦军事专家指出,印度沉迷于战机的单项参数,却忽略了现代空战本质是体系对抗。“苏-57只是跨入了五代机门槛,而歼-35则是一个信息化交战枢纽。”
这一判断直指印巴空战的关键差距:印度采购的俄法制装备数据链兼容性存疑,很可能沦为沦为“信息孤岛”,而巴基斯坦的全套中系装备实现了无缝互联,作为信息化作战节点,能实时共享战场态势,实现“以网络打单机”。
例如,歼-10CE搭载的霹雳-15导弹虽射程不及R-37M,但在预警机支持下能先敌发现、先敌攻击。这种“体系赋能”让少量先进战机发挥出超常效能。
而印度试图复制苏-30MKI的本地化模式,通过组装苏-57提升自主生产能力。但HAL的过往记录令人担忧:“光辉”战机研发数十年仍难堪大任,甚至转向欧美采购子系统。
现在,苏-57的引进周期可能长达十年,届时巴基斯坦的歼-35早已形成规模。
更关键的是,印度空军仍未摆脱“平台中心主义”思维——正如“Defence-Blog”网站所批评的,印度执着于战机尺寸和导弹射程,却未重视电磁频谱权、信息融合等决胜要素。
事实上,印度内部矛盾比外界想象中更制约其军力发展。巴基斯坦虽面临经济压力和民族问题,但依靠沙特等国的稳定援助,军队维持了基本稳定。
而印度看似体量庞大,却受制于官僚效率低下、军种竞争激烈等问题。例如,空军与国防部在“阵风”与苏-57的采购中反复博弈,被质疑是借超级订单压价,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。
这场军备竞赛的结局,可能取决于谁能更快适应“网络中心战”范式。
巴基斯坦通过与中国深度合作,获得了低成本接入高端体系的机会;印度若不能解决装备兼容性和指挥效率问题,即便拥有更多苏-57,也可能在实战中被“降维打击”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巴基斯坦不害怕苏-57,因为现代空战已不是单机格斗的时代。”
未来几年,南亚防空格局或将迎来重构。
印度若坚持“硬件至上”,或陷入“买装备-落后-再买”的循环;而巴基斯坦若能依托中式体系实现“以小博大”,甚至可能推动印度重新审视其空军建设逻辑。这场对决的胜负,或许早在战机升空之前就已注定。
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